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,负极材料占锂离子电池制造成本的5%-15%,其中三元电芯的负极材料成本占比约7%。目前的产品结构以人造石墨负极为主,天然石墨负极为辅。新型负极材料主要有硅基负极和硬碳。

国内锂电池负极材料龙头上市公司
企业名称 2021年市占 主要产品结构
贝特瑞 21% 人造、天然石墨负极、硅基负极
杉杉股份 12% 人造石墨负极、硅基负极
璞泰来 12% 人造石墨负极、硅基负极
凯金能源 11% 人造石墨负极
尚太科技 9% 人造石墨负极
中科电气 8% 人造石墨负极
翔丰华 5% 天然石墨负极
其他 22%

负极材料第一梯队企业,贝特杉杉股份、璞泰来,主要生产中高端人造石墨负极,并凭借自身的研发生产优势,正在积极布局新型负极材料。凯金能源、尚太科技、中科电气第二梯队企业则主要生产中低端人造石墨负极。天然石墨负极的代表企业主要是贝特和翔丰华。按照2021年的负极材料出货量数据,人造石墨、天然石墨分别占比84%和14%。

其中,硅基材料可分为硅氧负极、硅碳负极、硅基合金负极。硅氧负极和硅碳负极是目前主流的两种技术路线,而硅基合金负极能量密度优异,但工艺复杂、成本高的问题还处在研发阶段。

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,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、快充性能等需求越来越高,锂电池的负极材料也将不断演化。从石墨负极向碳基负极发展,未来还可能使用金属锂负极材料。例如宁德时代最新发布的麒麟电池,官方称该动力电池可实现4C快充,其负极材料就使用了硅基负极。此外特斯拉4680电池也是采用硅基负极材料,这意味硅基负极已在新型的动力电池产品中被大规模应用。